04 09 2017
樊纲:没有崩盘没有硬着陆 3个“偏见”导致西方误判中国经济
“海外过去几年都在担忧中国经济崩盘风险,今天喊危机,明天喊硬着陆,后天喊金融风暴,最近他们再谈中国经济,提到的词却是:韧性。”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主任樊纲在2017上海国际商业年会之“中国消费经济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上如此评价西方对于中国经济态度的陡然转变。
在樊纲看来,西方主流观点之所以对于中国经济走势判断出现如此大的转变,主要由于对中国经济理解的“三个不知道”,这三个“偏见”导致对中国经济趋势出现误判。
第一,不要以为中国经济没有周期波动。西方对所谓周期波动的理解往往表现为经济负增长式的衰退,在他们眼里中国近几十年从未衰退过,但樊纲称,这不代表中国经济没有周期波动,过去几十年中国GDP增速大致在7%-14%区间震荡,这种减半或倍增的表现,本身就是周期大波动。
第二,不要以为中国一直都在刺激经济增长,而没有宏观调控。樊纲以楼市调控为例,始于2010年楼市限购调控到去年新一轮限购调控,两轮调控消解了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的压力,西方一直不解中国房地产泡沫为何不崩盘,却没看到中国强有力的政策调控,对泡沫的抑制。
第三,中国经济可以软着陆。面对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债务高企,西方往往倾向于疾风暴雨式的硬着陆,类似美国次贷危机,但中国完全有空间实现软着陆调整。通过强有力的调控,实现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逐渐出清,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软着陆持续8年,5年下滑、3年徘徊,目前本次调整已持续6年。樊纲认为,无论软着陆还是“韧性”,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L型谷底,在谷底可能还需要2-3年徘徊调整,随后会进入新一轮正常增长周期。
谈及消费的重要性,樊纲认为,中国目前最大问题是消费占收入比重太低,虽然目前家庭消费占GDP比重已经来到40%上方,但跟主要国家相比,依然还是太低。消费占比过低的另一方面是中国储蓄率过高,目前居民储蓄率依然高达45%。
此前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境投资以及当下“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导致。一方面财富增长不断积累,市场资金充足,另一方面储蓄率过高,消费水平很低,因此国内市场投资机会相对较少,这背后是提升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增长动力和拓展国内市场空间的问题。
首先物质消费依旧火爆,用樊纲的话说,“买买买的过程远未结束”,对实体商品的传统消费依然有巨大增长需求,房、车、普通商品…中国14亿人口70%是农民和农民工,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巨大群体背后的传统性、基础性、物质性消费市场不能忽视,引导低收入阶层扩大传统消费,需要降低他们对于未来的后顾之忧,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是服务产业消费,教育、健康、医疗、旅游、体育文化、养老领域的消费,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消费,这类消费大多集中于服务业和精神满足领域,体现为高端消费和消费升级的诉求,如何更好的满足这类精细化、专业化的高端需求,提供更高端的商业服务和商品供给,满足新兴中产阶级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当前中国消费转型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振机遇,也是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Arch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