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08 2020

重点城市经济“中考”:新动能助力 新一线城市有韧性

原标题:重点城市经济“中考”:新动能助力 新一线城市有韧性

见习记者 贺觉渊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已公布2020年上半年经济“中考”成绩。证券时报记者根据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名单共39个作为重点城市跟踪统计,截至8月2日,除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拉萨缺少必要数据外,共统计到35个重点城市上半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其同比增速。

数据显示,从上半年GDP同比增速看,西安、南宁、长沙、南京、兰州等城市名列前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在GDP总量上依然位列前四,但经济恢复速度缓慢。同时,新一线城市则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专家认为,上半年,西安、南京等城市凭借着新动能的助推快速发展,合肥、苏州等新一线城市避免了传统一线城市的负面因素从而能较快恢复经济。下半年,上半年发展缓慢的消费主导型城市将获得较快恢复,“新基建”会是未来地方发展的重要策略。

新动能助推多市发展

按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35个重点城市中有20个城市GDP增速为正,23个城市GDP超过上半年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半年GDP增速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西安、南宁、长沙、南京、兰州、杭州、贵阳、长春、福州、重庆。

疫情期间,我国动能转换持续加快,新兴经济在上半年逆势增长,其创造出的新动能为多地的经济回升作出积极贡献。其中,GDP增速名列前茅的西安、南宁、长沙、南京等城市都在上半年经济运行报告中提到了当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力。

上半年GDP增速排名第一为西安市。据西安市发改委介绍,上半年西安高技术产业、限上企业网上零售额等均实现了高位增长。特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43.1%的高速增长。在多个重大高技术项目带动下,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实现94.4%的增长,带动工业投资增长42.1%。

南京市在上半年的经济发展上也有抢眼表现,其一季度GDP增速为1.65%,成为35个城市中唯一一个在一季度保持GDP正增速的城市。从上半年情况看,南京市GDP增速排名位列前五,上半年GDP总量排名位列前十。

“整个上半年来看,南京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创新优势逐渐积累、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成为优异经济表现的基础。”中信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程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近年来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聚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

在程强看来,上半年,南京市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8%、33.4%、22.5%、36.1%;网上商店零售增长36.3%;台积电南京厂产值增长近一倍;中兴通讯、LG动力电池等百亿级项目相继投产,这些亮点都对南京市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劲拉动。

新一线城市展现经济韧性

对比上半年GDP增速较一季度数据回升的情况,GDP增速回升最快的10个城市分别是武汉、合肥、苏州、长春、沈阳、郑州、重庆、青岛、兰州、东莞,新一线城市占据6席,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相比之下,“北上广深”四大传统一线城市虽然在GDP总量上依然位列前四,但上半年的GDP增速以及经济回升情况都不甚理想。上半年,“北上广深”的GDP增速分别仅为-3.2%、-2.6%、-2.7%、0.1%。

程强认为,从全国上半年的情况看,消费占比高、人口基数大的大城市经济增速较低,比如上海市为-2.6%、北京为-3.2%、广州为-2.7%、天津为-3.9%,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大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更大,而上半年受制于疫情防控以及社交距离的限制,消费的复苏成为需求侧最慢的变量。

“上半年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疫情的冲击以及疫后的经济恢复节奏分化。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GDP增速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传统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更大。”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首先,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集聚了大量服务业,而它们遭受的疫情冲击也相较于工业更深远。第二,由于服务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于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部门那样能够直接得益于各类逆周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较慢。第三,传统一线城市拥有更多外来人口,疫情导致的外来人口无法返工问题更严重,影响也更大,同时这些人员所对应的城市消费需求也消失。

陶金表示,对于传统一线城市的三个负面因素,新一线城市所受影响都较小。一是中西部有些新一线城市近几年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规模扩张,“享受”到了本轮工业的快速复苏。二是新一线城市的外来人口比例相对较小,疫情导致的人员无法返工问题能够得到较早、较好的解决。三是部分新一线城市发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工业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发力,缓解了社交隔离措施对其服务业的冲击。

下半年消费复苏将加速

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的消费复苏将带动上半年增速较慢的消费型主导城市。

陶金预测,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总体控制,全国经济很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恢复,并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其中,上半年增速相对较慢的城市也会在下半年呈现更快的经济恢复。其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在于以服务业复苏为主导的消费复苏很可能会在下半年逐步开启,在这样的结构化复苏态势下,东部地区的相关城市更受益。同时,由于基建投资在下半年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中西部地区经济未来不乏增长动力。

“展望下半年,消费主导型大城市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经济回补,因为随着消费场景的回归,居民消费支出也会出现恢复性和补偿性增长。”程强表示,在全国范围内逆周期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所有城市都会呈现逐月逐季改善的态势。

“下半年,‘两新一重’必然是各地区发展的重点。”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企业安全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同时,充分引导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也会是重点城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方向。所以,下半年亮点可期。初步预计,会有更多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跨市、跨省重大工程落地,同时在新基建的支持下,也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工程落地。

在唐川看来,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项目单体投资规模较小,大致以10亿以下投资体量的项目居多,数十亿投资体量的项目极少,所以新基建的经济任务不在于快速拉动地方GDP,而是重在与各类产业协同配合,以新的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向着高质量层级飞跃。故而,地方选择重点发展新基建的经济策略,可以说是对新时代经济局势的正确判断。可以预见,新基建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将会在“十四五”时期收获更为稳定、持续的产业导入和经济增长。

广东东莞试行人才安居政策 新入户人才每年可享6000元租房补贴

 2020-08-03

原标题:广东东莞试行人才安居政策 新入户人才每年可享6000元租房补贴

前不久,东莞市政府印发实施东莞首个系统性人才安居规范性文件《东莞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新入户人才每年可享受6000元租房补贴,新政有效期至2022年6月底。7月30日,东莞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布该试行办法的政策解读。

办法划定了人才住房政策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三类: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与东莞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的人才;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技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被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列入紧缺人才,或符合东莞研发人才引进培养条件;符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资助办法》引进条件在东莞创业的人才。

为加强引才留才工作,办法推出一系列政策利好。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顶尖人才和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可申请人才安居,享受200平方米左右免租8年的人才住房。在东莞全职工作满8年、贡献突出的,可无偿获赠该住房。

东莞根据创新人才职称等标准,明确了补贴额度。符合东莞新引进人才条件的创新人才,可同时申请综合补贴和租购人才住房。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创新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综合补贴,分5年等额发放;具有副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创新人才给予最高20万元综合补贴,分5年等额发放;具有硕士学位的创新人才给予最高6万元综合补贴,分3年等额发放;具有中级职称或上年度在东莞缴纳个人所得税不低于3万元,且在东莞限定用人单位工作的创新人才给予最高6万元综合补贴,分3年等额发放;具有初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且在东莞限定用人单位工作的创新人才,给予综合补贴的数额由各镇街(园区)自行制定,不低于1万元/人,一次性发放。

对于高技能人才、新就业人才和新入户人才,东莞同样有人才安居政策扶持。符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资助办法》引进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同时申请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引进综合补贴、申请租购人才住房;符合东莞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就业人才,可申请入住公共租赁住房,或享受市属住房租赁企业房源最长3年、每年6000元的租金优惠;符合东莞住房保障条件的新入户人才,可申请入住公共租赁住房或6000元/年的租房补贴,保障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总台央视记者 赵菁 刘帆 邓裕达)

控疫攻防戰
2020年8月2日

本港已持續超過十日,每日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超過100宗水平,情況着實令人擔心。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迅速管控好疫情及盡可能切斷傳播鏈,減少感染人數是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防疫抗疫及穩住經濟,固然是我們要守住的兩條戰線,然而,以現時的情況來看,如不能盡快有效控制疫情,穩住經濟將會無從談起。這似乎也是海外其他經濟體面對的實際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在全球有超過1,700萬宗確診個案,當中約450萬宗在美國,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當地疫情仍未顯著受控,影響所及,美國經濟正陷深度衰退,GDP繼今年首季按季負增長5%後,第二季萎縮幅度達到32.9%,是歷來表現最差的季度。法國上季經濟按季負增長13.8%,德國則負增長10.1%。

 

在香港方面,經濟情況是讓人憂心的。繼今年首季GDP負增長9.1%後,第二季仍負增長9%。拉動經濟的「三頭馬車」中,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二季的按年跌幅達14.5%,比首季跌幅擴闊3.9個百分點。反映投資的本地固定資產形成上季跌幅亦擴大到20.6%。出口方面,整體貨物出口跌幅則由首季的9.7%收窄到第二季的2.1%。然而,旅遊業受疫情困擾而陷於停頓,第二季本港服務輸出急跌46.6%。雖然如此,6月份疫情曾稍為緩和,大家略為恢復日常生活出行,零售業銷售貨值跌幅隨即由5月份的32.9%,收窄到6月份的24.8%。數據反映,疫情可說是經濟活動的最大制約。

 

踏入7月份,本港的疫情呈現反覆,出現「第三波」爆發,在7月8日到7月底期間,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850宗,比今年上半年累計的1,300宗,還要多出約四成,且近日的每天新增確診個案仍高企在逾百宗水平。這樣看來,第三季經濟也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就在歐美可能陷入深度衰退的同時,內地上季經濟已重拾動力,第二季GDP按年增長3.2%,扭轉首季負1.6%的紀錄。即或內地個別城市也曾再出現確診個案,但早檢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策略有效遏制疫情反彈。我們正努力在最短時間內將檢測能力大幅提升,盡可能精準地發現患者,尤其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並提供適切的隔離治療,以保障患者、其家人朋友以至社區的健康。在這樣的框架下,再配合社交距離措施,才能最大程度有效防控,令經濟活動能在市民健康及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盡快及最大幅度恢復,這樣才可令市民逐步回復正常生活。

 

感謝中央在人員、物資及防疫工作等環節的全力支援。無論是建方艙醫院、搭建新的臨時醫院,接收患者;又或是協助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這些都有助香港盡快控制好疫情。也許有人對內地的支援還存在疑慮,甚至抗拒。但是,客觀而言,內地的控疫防疫策略和工作成效顯著,不少城市在新增確診個案、無症狀感染及須醫學監察的密切接觸者等全部清零後,民眾已恢復日常生活,並保持高度警覺持續防疫。我們需要借鏡這些有用的經驗,以盡早有效控制疫情,讓市民無須過分憂心被感染的風險,讓大家回復日常生活、出行和工作。這是關乎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重要事情。

 

任何工作都有緩急先後,現在是控疫為先,同時要兼顧保民生、穩經濟。面對目前的難關,特區政府會研究如何盡力提供支援。不過,財政資源始終有限,無止境的政府援助與紓困不可能是長久之策,更非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我看來,要保民生、穩經濟,最重要是打通兩個循環。

 

內循環:首要是控制疫情、個案清零,讓市民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出行,本地經濟才能恢復活力與動力。

 

外循環:環球疫情仍然嚴峻,意味本港相關的商務、旅遊及相關行業暫難恢復。反觀內地已有效控疫且民眾恢復出行,如果香港也能管控好疫情,便可透過「旅遊氣泡」安排,讓持有健康碼的港人到內地和澳門公幹和旅遊;並通過同樣安排,讓內地及澳門的商務和遊客來港。這將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我們的商貿活動,並幫助旅遊、零售及餐飲等行業及相關的打工仔提高收入。

 

如果能做好這兩個循環,以內地龐大的市場規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本港經濟有望較早復蘇,市民、商店以至企業的收入才能有力地恢復,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改善民生。而類似的安排也可逐步延伸到亞太區內其他疫情受控的地方,進一步促進商貿旅遊的恢復。

 

面對這場世紀疫症,任何應對工作都不容易,甚至備受爭議,押後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決定便是一例。不過,控疫、防疫都是困難但卻很重要的事情,關乎到市民的健康與性命。任何有利於控疫防疫的工作都不應受阻於門戶之見、政治之爭。病毒不會被政見爭議所消滅,只會因無空間傳播而絕跡。希望大家暫時放低分歧,為控制疫情而團結努力。



Archives →
联系方式:
香港新界屯門天后路18號南豐工業城3座6樓603室
電話: +852 2891 0030
办公时间: 星期一至五早上八时三十分至下午六时三十分
close

寫一封信給 IBFS (香港)

你的名字 *
電子郵件 *
電話 *
信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