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網誌:讓發展更普惠 2022年4月10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指,疫情逐步改善,不少商業活動可透過電子方式進行以遵守防疫要求,政府將重啟發行首批綠色零售債券,發行額為150億元至最多200億元,預計4月底或之前接受認購申請。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1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我在2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公布了新一輪的消費券計劃,其中首階段5,000元的消費券已於上周開始發放。市面的消費氣氛有所改善,有年輕人用消費券購買電子產品;有飲早茶的老友記多點了些點心;也有主婦特意為晚餐加餸,還有些朋友打算善用消費券的時間彈性,先比較各商店及商場的優惠,待疫情進一步緩和時才再作消費。我們亦注意到不少商戶所提供的優惠有效期頗長,個別甚至預留了後續優惠冀保持顧客的消費熱度,期待着疫情進一步受控及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市民可以更盡情的消費,加速經濟復蘇的力度。

事實上,大家各有所需亦各有所好,消費券的好處是在保持使用靈活度的同時,最大程度將資金鎖定在本地的經濟體系中流轉,並鞏固和進一步深化電子支付的使用和應用,在推動數字化之餘,亦為中小企帶來更多商機。我注意到越來越多小商戶探索以至開拓網上銷售的模式,透過「網上推廣+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的模式,開拓新的機遇;也有越來越多的餐廳讓食客透過用手機下單,甚至為日後的手機同步結帳做測試。

商業營運模式的轉變,往往帶來更大的效益及彈性,創造空間孕育更多的服務創新和變革。在本港數字化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消費券發揮了助力和加速的作用。除了大家能直接受惠外,它亦同時借助大家的消費力量,加速推動經濟數字化發展。就以八達通卡收券的情況為例,上周四消費券發放的首日便有約一百萬名市民是透過八達通手機應用程式來收取消費券,比率較去年高出三成七,反映大家已更熟習以便捷的電子方法取得服務。

其實,無論是推動經濟發展抑或不同產業的開拓和深化,都應着力探索普惠的向度。一方面是讓市民能參與及受惠其中,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社會對相關產業發展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換句話說,讓發展成果更好的與大家分享,同時凝聚大眾的力量和智慧,加速推動發展。過去幾年,我也是朝着這思路推動債券市場的深化發展。債券市場一直以來是由機構投資者所主導,但通脹掛鉤債券(iBond)及銀色債券(Silver Bond)拓闊了市民的參與機會,亦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全及回報穩定的投資選擇,以對沖通脹風險。

 

綠色債券是按這方向逐步推進的另一近例。我在2018至19年度財政預算案設立了綠色債券框架,其後特區政府持續發行供機構投資者認購的綠色債券,從債券年期到息率都顯示市場反應非常積極。去年初發表的預算案,我除了把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的發行額上限倍增到2,000億港元,亦首次開啟零售綠債的部分,讓市民直接參與其中。首批政府發行的綠色零售債券,原訂在今年3月初推出,但受第五波疫情嚴峻所影響而押後。考慮到疫情已逐步改善,加上不少商業活動也可透過網上或其他電子方式進行以遵守防疫要求,因此我們將在短期內重啟這批政府零售綠債的發行。

 

這次的零售綠債發行額是150億元,並可按認購情況加碼至最多200億元。這個發行額度是將上個財政年度暫時押後了的60億元發行額度,與今個財政年度的新額度合併處理。這安排可減省發行成本及行政工作,也在時間上預留較大彈性,供稍後發行通脹掛鉤債券及銀色債券。考慮到利率趨升的背景,這批零售綠債的最低年息率將由二厘上調到2.5厘,債券年期維持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本地通脹掛鉤,預計在本月底或之前接受認購申請。綠色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將投入符合綠色要求的政府基建等相關項目。可以說是透過匯集市民的資金,大力推進香港的綠色建設,讓市民達致個人投資目標的同時,也可攜手參與建設更綠色的香港。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降至2000只以下 且多日“零新增” 2022-04-11

年初以来,国内股市、债市反复震荡。全面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回撤幅度可控且回撤产品有限,但还是在“破净潮”下面临着巨大的赎回考验。

赎回施压,叠加季末冲存款等试点操作,多家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较今年年初高点有所回落。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四家大行理财子公司的存续规模共计减少超万亿元。

进入4月,银行理财迎来短暂的喘息。证券时报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已经回落至两千只以下,且实现了多日“零新增”。另有国有大行理财人士透露,目前其所在理财公司的管理规模已经回升至3月份的高峰水平。

银行理财遇至暗3月

3月中旬,市场传出消息,两家头部理财公司遭遇巨额赎回。

彼时的市场形势颇为严峻。俄乌冲突升级,引发海外股市大幅下挫,能源与农产品价格暴涨;通胀上行叠加疫情反复,国内债市与股市双双受挫,年初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低点上行了近20个BP,A股则深度回调,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最大回撤均接近20%。

在此市道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占比大约在3%~6%区间,尚处可控范围,但也已经引发舆论一轮又一轮关注,传闻频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3月份的理财存续规模变动通常还有银行季末冲时点存款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不能将相关理财公司存续规模缩水的幅度等同于巨额赎回的幅度。

复盘可见,银行理财确实经历了艰难的3月,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得的可信数据也能一定程度上予以佐证。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四家大行理财公司的时点管理规模均较年初高峰时点出现下降,缩水规模上有3家均为两千多亿元,有1家则超过3500亿元。

从投资性质划分,被赎回的主力是占据存量产品绝对比重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仅固收类产品,就有两家位于北京的大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减少约38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公司的混合类产品余额保持稳定,存续余额只是微降,其中一家理财公司的权益类产品则保持平稳,没有减少。

失血后迎来短暂喘息

对于正努力走出“至暗时刻”的银行理财来说,拐点或许所言尚早,但一个好的消息是——银行理财在过去一个月的节节败退后,迎来了久违的短暂喘息。

Wind数据可以直观佐证。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数量从一路向上到小幅回调。3月1~27日,浮亏数量一路上扬,每日新增“破净”数十至几百只,3月11日“破净”数量正式突破两千只,达到2117只。3月21日,“破净”的理财产品增至2245只,占比8.13%,为今年以来的小高峰。3月28日,直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破净”产品数量退回两千只水平线下,为1914只。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下探后短暂企稳。拉长观察区间,自3月28日银行理财破净“数量”首次下探后,清明节后连续三个交易日稳定在1897只,单日未见新增。

最后,逾8%的“破净”数量占比在持续半个多月后,目前终于下降至6.71%。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已短暂企稳,但未知的是离真正大面积走出“破净”阵痛,尚不知道需要多久。

“破净潮”之下,作为护盘的“自购潮”如约而至。自3月23日光大理财打响“自购第一枪”后, 目前已有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合计不超过28.5亿元自购旗下理财产品。其中,兴银理财将以自有资金约10亿元投资于旗下多系列产品,创出目前自购的最高纪录;而招银理财在公司自有资金的基础上,还引入了骨干员工增持的方式彰显信心。招银理财称,截至3月25日,公司高级管理层、各部门负责人自持公司理财产品的合计金额已超过其去年薪酬的合计金额。

有行业人士呼吁,希望投资人能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好产品”。“我认为不仅仅要看绝对收益,还需要看控制回撤的能力。产品净值下跌时,如果净值回撤远低于同期市场回撤;或是在净值上涨时,跑赢同类资产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它就是较为优秀的产品。”一名大行理财公司的投资部门负责人直言。

在市场风险比较大的时候,如何让一只产品能够比较稳健地控制回撤?他坦言,这是其团队一直在修炼的课题。目前,该团队的做法大概分为三点:一是运用杠杆,增厚收益;二是调整投资组合,增加交易性收入;三是把销售费和投资管理费降低一些。

联系方式:
香港新界屯門天后路18號南豐工業城3座6樓603室
電話: +852 2891 0030
办公时间: 星期一至五早上八时三十分至下午六时三十分

公司分支機構:

Choose a country
Bestellservice
Durch das Ausfüllen dieses Formulars stimmen Sie unserer Datenschutzrichtlinie zu
To guarantee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our website uses cookies.
You can read our privacy policy

 I understand, close